校长老师讲《孟子》与您共同学习圣贤经典
《孟子·离娄章句下》P135
二十七章原文: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很多大夫都过去和王驩谈话,只有孟子没有过去,王驩对他就有了看法了。
下面看孟子怎么看的?
王驩这些话孟子听到了,就谈出他的看法:
按礼制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越过位次而相互交谈,上朝时候大臣都有位置规定,在哪个位置就是哪个位置,同时不能越过自己的位置与别人交谈。不越过行列去相互作揖,想和谁打招呼就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可以了。我想按礼制规定来做,(当然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年代久远,礼崩乐坏很明显),子敖却以为我怠慢了他,不也很奇怪吗?意思是怎么能这么讲呢。
朝堂上不能越位交谈,那么在丧礼算不算?算,公行子家里有丧事了,通报朝廷,然后大家都去吊唁。孟子没有过去和王驩说话,算不算失礼啊,不算。按照古里规定,没错。
王驩有怨言也有情可原,他认为大家都这么做,自己还是皇帝的宠臣,大家应该过来打招呼,他是根据人之常情来看。
而孟子是根据礼制,孟子就是想通过“礼”实现“仁”,并不是孟子看不上他才不理他,不要把孟子的做法理解成这样,那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圣贤做事都考虑大局,没有考虑自己的喜好。
圣人的存心和凡人的存心不同:第一看大局,第二看怎样帮助别人提升。凡人看不到大局,有时候只看一方面,看不到全盘,说明我们的智慧不足;顺自己的好恶而来,这是咱们一般人的想法,也就是这些想法,组成了我们的思想,就把我们内心本有的智慧给盖住了,生发不起来。
我们看圣人怎么做的,再对照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也不是说看到不足了一下子就改掉,要慢慢改、不断地改。学习经典有个熏陶的过程。事情做错了可是自己不知道,在做的过程中出现重重困难,然后就烦恼。同时在学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做错了,能不能一下子改过来呀?可是达不到,自己非得想一下子改过来,又一个烦恼。两个烦恼加在一起,调也调不过来,往前走还是错的,怎么办?那就慢慢来。
就像自行车调整方向,也需要个过程,这是一个规律,对照自己认真去思考,当思考过来的时候,我们内心的烦恼就渐渐放下了,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渐渐的过程,有时候不愿意“渐渐”,很想一下子转过来,这是功利心。
遇到事情要细细思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啊,为什么烦恼啊?然后自己细细的思考,明晰地把它辨出来。当我们走过这些过程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解决烦恼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把这个过程走过来了,再和同学、老师、家人坐一起的时候,对方再跟你探讨烦恼的时候,你就能看出对方的烦恼在哪一个节上,就可以帮助别人了,而不是书上的道理,否则就是记问之学了。
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别人的过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之为人”,真正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学了经典,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任何的烦恼,根源是自己。大致上我们是明白的,可是碰到事情的时候还是过不去,为什么?就是在心中没有走过,当我们遇到困难、障碍、烦恼的时候,祝贺你!你有了练习的机会。
然后思考:烦恼到底来自于什么?不外乎三个方面:人、事、物。那就查,什么事啊,和谁啊,细细查的时候发现,这么一点事儿就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不值得。可是你要不分析的时候,就觉得事儿很大,好像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大家要分析。这样去思考,渐渐就有了一个解决自己内心烦恼的方法,当你这些方法解决了自己的烦恼了,圣贤的经典就进入你的内心了。不然的话,我们虽然知道圣贤典籍好,只知道好,经典是经典你是你。所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我们成道的资粮,前提是你走过来了,没走过来呢,你感觉充满了烦恼。
二十八章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孟子说:君子和一般的人不同,就在于存的真实心不同。
我们不看外相,看内心。君子和一般人的存心不同,君子的内心存的是仁爱,君子内心存的是尊重人的心。存了这个心,自然爱人,以礼存心就是敬人之心,尊重别人。不管对方是善人还是恶人,不管是智慧高的人还是没有智慧的人,不管他对我好还是不好,我都一样的尊敬他。
这是君子的做法。“不善者吾亦善之”。有时候方式不同,但心是一样的。一个心存仁爱的人,就会得到众人的爱戴;尊敬别人的人,就会自然的得到众人的尊敬。君子有这颗存心,发出去的就是仁爱心,有这个礼,发出去的就是敬人之心。
这个“果”不一定在当时,孔子在当年有人尊重他,也有人不尊重他。但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尊重他。就像做生意投资十万块,第二天就要收回成本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是一个规律,规律不可能错的,为什么没结果呢?时间没到,就像种了桃树,第二天还没有吃到桃子,结果等了一年也没有吃到,桃树几年结果啊?都有一个规律。
假设有人对我蛮横无理,说话粗暴,如果是一个一般人,你骂我一句,我至少也骂你一句,君子的做法呢,是反躬自问:我必定是对对方的仁爱心不够,必定是不够尊重他,否则这种事怎么是这样呢?他反躬自问自己确实做到仁爱了,做到尊重对方了,可是还和以前一样,对方对我的态度没有改变,这时候君子这样做:我肯定做事没有做到尽心,还没做到很深,然后再去努力做,当作到了“自反而忠”,对方还是蛮横粗暴对待自己,态度还不转变,有时候自己就困在这里了,就会烦恼了。
今天一起学《孟子》,找到答案了,认真反思:自己的仁爱心到了,恭敬心到了吗?如果达到了,这时候就要转过思想来:这个人,他就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自己做好了,对待他也仁至义尽了,他还是对我那样的态度,说明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光对待我,对待别人也是这样。
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和智慧低的禽兽一样,那怎样与禽兽区分呢?(禽兽不是骂人,指没有智慧,人有思想能认真的思考,有智慧)。比如养的小鸟,你每天给它喂食物,它都会啄你一下,精心喂养好几年,它还是啄,你帮助它不知道,还啄你,那就不养它了吗?对禽兽我们是不会计较的,所以对这样的人也不要去计较。
当不去计较的时候,谁受益?自己,自己就不烦恼。我们在人生会碰到困难,烦恼,最影响我们的就是内心的烦恼,这一段孟子讲的就是对人的烦恼。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要反思:是不是不尊重对方,是不是没有尽全力啊?我们这个反思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提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我们是应该感恩这样的人,当我们这样反思的时候,反思过来,虽然我们对这个人感恩心生不起来,但是我们提升了,或许多年以后,会感激这个人。
对于人和人之间,乃至于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君臣之间,其实都用得着,成家立业、家庭邻里都能用得着,当我们时时这样做的时候,就能时时提升自己,也就能帮助别人。把内心的烦恼解决了,这是大事。要依理依法。
所以君子有长期的忧患,没有一时的忧患。这也是君子和我们普通人的不同。普通人有一时的烦恼。还想不到那么长远。君子有忧愁吗?有,君子的忧愁和凡人的忧愁不一样,君子忧愁的是什么呢?
孟子说:舜是人,我也是人,舜为天下做了帝王的榜样,也做了孝(平民)的榜样 ,所做所为传于后世,今天还在学习舜。而我呢,免不了还是一个庸人,德行还很低,这才是值得忧虑的。
这是君子之所忧。
忧虑了这些怎么办呢?向舜学习,学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读经、解经、行经,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效法圣贤,如果我们没有发这个心,没有认真落实效法圣贤,那么读经、解经受益就不大,一发大心,那我们获得的利益就大了。
至于君子所忧虑的事,当我们这个心发起来的时候,那么忧虑便消失了,不仁的事不去做,不恭敬人的事不去做,当我们发起了这个心,又经常是这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当我们努力去做的时候,假如有朝一日来一个烦恼,来一个忧患,那么君子也不会为这个事情忧愁。这个时候,忧愁和烦恼都成了磨练他的机会。
孟子讲的存心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人生就不同。当我们像孟子讲的,向圣贤心的时候,人生一切的忧患烦恼都成了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的资粮。想不想成圣贤,都会碰到那些烦恼障碍。
历事练心,碰到事就转心,当我们有这个习惯的时候,你再看大家,看法就不一样了:他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你就不会看到每个人的缺点,你看到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大家庭,百花齐放就是很美,百鸟争鸣。所以我们心转变之后,看待这些就不一样了。没转的时候人生是苦,转过来的时候呢,人生就是学习、提升,能够看到每个人的优点。
- 上一篇: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四)
- 下一篇: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