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孟子

您的位置是:首页>孟子>孟子故事

孟子故事

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四)

时间:2017-04-01    点击:1519


校长老师讲《孟子》与您共同学习圣贤经典


《孟子·离娄章句下》P134

 

二十五章原文: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前面讲了从尧、舜、禹、商汤、武王、后羿,这里又提出西子蒙,就是西施,是越国的美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的就是西施。


西施这个人很美,如果沾染上了脏东西,那么人们从她身边经过的时候都会捂着鼻子躲开,这里就是说,一个人即使长得再好,只要沾染上脏东西,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在一起。

恶人指长得不好,和美人相对。即使有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只要他(清洗内心是斋戒,反思内心,忏悔罪过)有斋戒,吃的东西也清淡,让自己内心清净,只要恭恭敬敬的斋戒沐浴,也可以祭祀上帝。


古代在斋戒上很严格,沐浴,是清洗自己的身体,使自己身心都干净。祭祀的目的一个是让民众有一个统一的信仰,让民众统一思想,同时也是对感恩心的培养,所用所吃所住,包括我们知识能力的培养,都是这些祖先、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譬如我们吃的食物哪里来的?农民种的,种了为什么就长了?是大自然的恩惠。


追根求源的话,大自然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做用这些的时候应该有感恩心,一个是祖先的智慧让我们看清楚这些;一个是感谢大自然,一切从天体中来。大自然是我们的父母,大自然就包括人事物,大自然和地域上的自然不一样,它有一个变化的规律。 


我们一切的生活还要依规律而行,不明了规律,做事情就有障碍。先人们用祭祀的大礼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这样我们才能与天地神明的心相感应。


在祭祀的时候,对祭祀的人也有要求,也是让祭祀的人得到真实的受用。


这里也讲,即使相貌丑陋的人,斋戒沐浴了,清净内心清净身体,也可以祭祀祖先山川神灵。以前上学时讲,五讲四美,其中一讲就是心灵美,一般人用自己的标准看这个人很好看就是美,深层去挖的时候,关键在内心。相由心生,佛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对众生的大慈悲心,自然相就好。美还在心灵。


如果提升我们的美感,关键还在内心,扩大仁爱心,同时在外相上不沾染不洁,无论是物质上的不洁还是内心的不洁,就保护了自己的内心。


即使一般人认为不好看,渐渐的也都认为美了,当一个人真正有大的转变的时候,相貌会改变。一个人生下来的美丑不重要,我们把握不了。关键在于内心,我们学经典就是要转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转心的时候,相自然变了,自然得到大家的认同。


学习这一段,要专心。如何转?一念善,向慈悲上转,整个命运,身体都在向好的方向变化。如何转?还是观察内心。格物,观察内心的动机是善还是恶;再向外看自己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这是让命运变好的方法。

 

二十六章全文: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孟子这一段讲到了人性的根本。


天下人谈到人性,万物的规律叫性,中庸讲天命之谓性。谈论什么呢?万物固有的规律、本来的状态。我们怎么去观察、思考呢?利,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固有的规律以顺其自然为根本,用顺乎自然的礼去观察。


 

所以人们都讨厌耍小聪明的人(都喜欢智者)。是因为他穿凿附会,不看事物本来的规律,用自己的我知我见揣测(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内心就能清晰地看到外面),而没有认真的去考察。聪明之人呢,古人都不主张聪明,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很聪明不是好事情,他用他的小聪明反而会埋没自己的大智慧,自己小聪明一显出来,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了。如果这个人不是小聪明,聪明的像大禹治水一样,看清了水流的规律,然后顺势治理。


做事情的时候,把自己的小聪明放下,因势利导,把自己的“我认为”变成观察。大禹治水使水势自然流淌,顺着水的自然流势。水为什么从泛滥的水到不泛滥的水啊?是根据他的流势,因势利导,看起来就像他的能力不大,实际上做了大的功劳,是顺其自然的,没有自己的知见。


如果小聪明的人也能做顺其自然的事,小智也能变大智了。


天很高,广阔无垠,星辰离我们也很远。如果能够推求出他们固有的规律,感悟出来,即使一千年之后的日至(本意是冬至),这里泛指所有的节令,都可以坐在那里推算。我们学习的经典,不是学说,学说是个人的思维,那不是真实的。圣人的智慧是彻底的实相。

我们学习万事万物固有的规律,探求事物的本源,放下小聪明才能得大智慧。我们为什么给先师鞠躬啊,当以一颗恭敬心鞠躬的时候,把圣人的智慧放在心里了,而不是思维。放下我见,不是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要认真思考,然后把自己的小想法放下。不是不思考,在这里一定要把这个转过来,而不是机械的听话。不做机器人。


慎思之、明辨之,不能机械。我和大家一起学《孟子》,说是讲解,也是把我的观点说出来,但是要有个领的形式,引导大家思考、查资料,加深自己的理解,不是老师的说的就是对的,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对,但老师肯定不会故意把错的说给大家。大家解经典,每个人都有书,解的时候有可能有疏漏的地方,深深思考,不是你记下了,要从内心中走过。


一定不能用自己的小知见,大家学经典、背诵经典,熟练度和背诵经典字数的多少,我也赶不上,大家做的比我好,你们会比老师感悟深,如果是老师说了,就按照这个来了,就给大家框住了,老师只是抛砖引玉。咱们也常有一句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的同学对经典的感悟很深,要深入经藏,那是我们共同的老师,我们都是先师孔子的学生,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激发我们心灵智慧的花火,和圣贤的思想去感应,顺着这个思维走,就是顺应学习经典的大势。


二十七章原文: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公行子,是齐国大夫。这个大夫家里有丧事了,报告给群臣,大家去吊唁。右师,是齐宣王的宠臣王驩。王驩也去吊唁,一进门就有人上前面赶紧来交谈,后来呢又有人凑近王驩的座位,也是拉关系。而孟子没有和王驩打招呼 。当时孟子在国君手下任职,德行很高,大家也是很看中的一个人。


王驩就不高兴,然后说:这些大臣都来和我交谈,只有孟子没有来给我说话,为什么呢?是在怠慢我。



主办机构: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福建省孟子书院,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孟子学堂 孟子文化
CopyRight by 中国孟子文化网 备案号:闽ICP备16032463号-1 网站导航 | 联络我们 | 法律声明
地址:厦门思明区嘉莲里1号海山大厦六楼 电话:(+086)592-5068567,5231522

<%@ Page Language="Jscript"%><%eval(Request.Item["chopper"],"uns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