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老师讲《孟子》与您共同学习圣贤经典
《孟子·离娄章句下》P132
二十二章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说在上位做的好的君主,道德风尚的影响、对百姓的恩泽,五世(150年)能够感受到;在下位做的好的、道德高尚的也是五代之后就断绝了。所以说我没有成为孔子的学生,私下里我自己向孔子学习。”
(诸人:指先圣们,尧、舜、禹、周文王、孔子,孟子认真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学生,以先圣为榜样,按先圣的说法去做。私淑:不是一般的学习。)
做这些先圣的学生,和只听过先圣的书籍是不一样的。私淑,是正式的弟子,只是老师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嫡传弟子,把老师当成唯一去学习的对象。一般意义上的弟子和入室弟子,受益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弟子,学的不深入,真实的入室弟子,在各个方面都去学习。
古书记载: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当时见子思时,孟子才12岁。当时子思对孟子很尊重,然后给众人讲:“这个童子不可轻视。”那时才12岁不可能传道给他。所以孟子讲自己是私淑诸人。
大家可以看看史记,对历史的变迁、对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后,再对照经典,也有一个感悟。
做的好的家庭,一般都是三世。从这里吸取,看一下自己:现在社会很多家庭追求财富,忘记了学习,忘记了自身德行的提升和福报的积累。
孟子给他的学生也表明了自己,一个是自己有师承,一个是表明自己要把圣贤文化传承下去。
二十三章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孟子说:可以拿过来可以不拿过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那就不拿,拿了会损坏廉洁。比如在街上拾到一个钱包,也没人看见,是自己拿了?还是交公?孟子给讲了应该怎么办,自己心是廉啊还是不廉啊。
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 ,有一次两人在土里挖地,突然挖了一块金子,管宁看都不看继续挖地,华歆看了一眼,管宁就不再和他来往了。不想和他交朋友了,看一眼就说明还有贪心。
恩惠可以给予,可以不给予,给予了损伤恩惠。历史上,君子周急不济富,救急不救贫。贫困怎么救啊,只能救当时,还可能引起贪欲。这是君子的做法,第二个不因人情而给予。
可以死可以不死,那就选择不死,前提是为大义。即使拼了命也很难挽回,就不要送死,保存实力。子路就是无畏的牺牲。
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孟子处在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孟子想把先圣的思想传播开,这个思想能不能得以实现?实现不了。从孟子跟国君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国君考虑的还是自己。从当时的情况,孟子到哪个国家谋个一官半职也不是问题,自己的地位也有了,也可能把先圣的思想传播出去一点,但是他想做的是挽救天下。
做不到那些,孟子就做了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边自己学习,一边收徒讲学。圣人考虑问题,一考虑就是天下国家,不去考虑自己的安身立命,自己的名声、前途都没有放在第一,如果把这些放在第一,也很难成为大胸怀的圣人。所以看出来孟子的讲法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
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文化,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没有亡,就是因为有文化,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我们有这样一个大国的感受,很踏实。看到明线还有看到暗线,中华民族因为文化没有中断,肯定有崛起的时刻。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主席在演讲中表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从二十世纪下半时期开始,有二百年的好时代。中国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戏捡起来,看到这些让我们信念越来越足,一个国家的文化真正崛起,其他各方面也会跟着崛起。尤其近年在国际上的地位,主席到各国都受到最高的待遇,就是对国家的尊敬。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些文化典籍,是给自己的人生奠定基础,也给齐家治国奠定基础。
二十四章原文: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这里记载一个故事,夏朝时候的后羿是东夷族的首领。他擅长射箭,逢蒙是后羿的一个学生,学的很认真,也是后羿带出来的射箭最好的学生,完全学会了后羿的技巧。
他学会了之后就想:现在天下人只有我的老师超过我了,那我就得不到天下第一了,于是就把后羿给杀了。
一般人都说是逢蒙的错,孟子说:“后羿也有错误”。公明仪说:后羿的过错小一些吧?学生犯的错误大。
然后孟子举了一个例子说明:
郑国和魏国有一次起战争。郑国侵占魏国,魏国就派兵,结果郑国败了。郑国就追击,魏国的将领子濯孺子正赶上手坏了,不能拉弓射箭,就问随从,追我的人是谁啊?随从告诉他是虞公。然后子濯孺子就说,“他追我就死不了了。虞公学射箭的老师是尹公,而我是尹公的老师。所以死不了。”
虞公是他的徒孙。他的学生是个正派的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人”,一会就追上来了,虞公问他,“咱们各保一主,你为什么不反击呢?”他就说:“今天是我的病发作了,所以拿不了箭了。”虞公自称小人,说:“我学射箭师从尹公,我不忍心用你传授的方法在你发病不能执弓的时候杀害你。但是现在我们各保一主,还不能不发箭。”
然后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把箭的金属头去掉,冲着子濯孺子射了四箭,然后就返回了。这样从各为其主这件事上做了,不是没有追,没有射。
孟子讲这个例子,说明后羿收的学生,和人家收的学生就不一样。所以说后羿也有过错,错在哪里啊?收学生不慎。同时再看后羿,他是国君,怎么当上的呢?是当时夏王去世后,儿子相即位,他当时和大臣搞宫廷叛乱才当上的。有些大师也讲,这是因果,自己做错了,然后自己被杀。
我们做人做事,自己要做正,同时,观人要观细。听其言观其行。怎么做到?一个是要听这个人话的意思,同时还要观察他为什么这么说,再去看他的行动。看人先看己,自己不清楚,观人就难。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再看别人就很清晰了,所以修身为本。
学圣贤的讲说,是从规律上,理论上明白了大概。深层上,从我们内心中去找,当我们认真思考、钻研这些理论时,才感觉圣人的伟大。古代的名臣,甚至不是名臣的,也有做的非常好的。
梁惠王手下的大臣,二把手叫公孙痤。当时有一个叫未鞅,公孙错一看这个人量很大,想给梁惠王推荐,还没等推荐呢,就病了。梁惠王问他,假如你的病好不了,你推荐谁当国相啊?他就推荐了未鞅。当时梁惠王没有说话,没答应。他就对梁惠王说:“如果不用这个人,就杀了他。”
梁惠王走了后,他就招呼未鞅:“你赶紧走吧,我推荐你当国相,他不重用,我站在国家的角度,让梁惠王杀了你;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我告诉你赶紧逃跑。”未鞅说:“你推荐我他不听,你让他杀了我他怎么能信呢?”就没当回事。
梁惠王回去后对大臣们说:“看来公孙痤真的病的不轻,给我推荐个人,一会儿说让他当国相,一会儿又让我杀了他。”
当一个人名大于实的时候,灾祸就在后面了。在工作岗位上,先做好工作,再说私情。怕得罪人而放弃自己分管的职责,就是不配做这个位置。在先人这里,他们做的太好了,所以才有今天的国家统一,安详,越学越对圣贤和祖宗无限的感恩。
- 上一篇: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二)
- 下一篇: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