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老师讲《孟子》与您共同学习圣贤经典
《孟子·离娄章句下》P131
十九章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少,一般的人把和禽兽不同的地方丢掉了,那就渐渐接近禽兽了,人和禽兽的区别就那么一点点。君子则把那点区别保存下来了。我们和禽兽做法如果一样,那一点差别没了,那与禽兽无异。
舜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明察于人伦之道。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啊?人伦之道,也就是说人的教育,人要有教养。人和动物的相同点是什么啊?吃、住、玩,你看动物,任自己的性格而为,没有人伦。
书上还讲:人身难得,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我们真实的把人的名字撑起来了吗?
我们做事情,先查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一颗仁义心?然后行使。是自私自利还是帮助对方的心?如果是一念善,骂人、打人也是善心;如果是为了自己,说好话也是不善的。好多时候,情绪一来,话就说出口了。应该怎么办呢?依照圣人所讲,圣人所讲是理,还要依人之常情。
圣人讲的最深的至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思维,慢慢的一项一项的去落实,圣人所讲的就像外面的高压线似的,30万伏直接接到电视上能行吗?就像我们学习圣贤,明天就想达到,那就是烧坏了。怎么才能不烧坏呢?要有一个变压器,电灯也亮了,电视也能用了。舜对父母的至孝我们达不到,就从能达到的地方慢慢做,这就是把30万伏电压降到220伏电压。
二十章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下面孟子就讲圣贤行人伦之道的例子,第一个就提到禹,他不喜欢美酒,喜欢听到美好的话,禹要听到一个人说话很好,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对方提出来了,自己没有做到就恭敬的礼拜,这是圣贤。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喜好美酒,不喜欢善言。
商汤(商代明君)掌握中正的原则,选拔贤能的人没有固定的常规。也就是说汤这个人求贤若渴,喜欢人才,把有才的人选拔出来用在重要的位置,来带领百姓。一般人如果别人比自己做的好就烦了,这是凡人和圣人的不同。
周文王看待百姓就好像受了伤。这是什么意思?看到百姓像受了伤一样不忍心侵扰。纣王则内心残忍,不顾人民死活。周文王对待百姓一直是一颗仁爱心,他已经明白了这个规律,一直精益求精。
武王不轻慢近臣,不遗忘远臣,远近一样给予同样的关怀,这是武王在仁义之心上的做法。
周公经常思考要兼三王的优点(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来实行三王的事业,周公就想把这几个人的做法都学过来,如果自己的做法有不合三王的做法的地方,就仰着头思考,哪里做的不对啊?哪里还能做的更好啊?常常是夜以继日地认真思考。当时成王即位年龄又小,自己怕做错。先师孔子常常提到尊周公为大圣人。
周公也是战战兢兢,他的任务是辅佐好成王。怎么才能有大德呢?就思考前代的圣君怎么做的。想着想着忽然想通了,就高兴的坐在那里等待天亮,为什么等天亮呢?天亮之后就立即执行。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学习圣贤的所思所做,圣人有很深很广的内涵在里面,不是简单的文字。我们学习圣贤要认真思考,圣人到底怎么做的?我们一下子取不来,每天取一点,就可以了。
二十一章原文: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每到春天的时候,各地的官员就到处采集歌谣,谱成曲子给天子听。这样就知道民众需要什么,也是作为天子施政的一项政策。采集歌谣的事停止了,从那之后呢,诗歌就采集不到天子那里去了,没有了。
这个事情没有了,皇帝就不知道民情如何了,然后就出现了《春秋》这一类的史书,大臣就把国家大事记录下来,形成史书。像晋国的史书叫《乘》 ,楚国的史书叫《梼杌》,比喻凶恶的人,国家出现恶人就记录下来,以示百姓。鲁国的史书叫《春秋》。
虽然他们名称不同,但他们的功能是一样的,把国之大事记录下来,大多记录的是国君和卿大夫,起一个警戒的作用。
各国的史书上记载的事,齐桓公和晋文公、诸侯国国君的事居多,都是由史官写的。史官很正直,都不简单。做了好事就记录好事,做了坏事就记下坏事。
孔子编的书叫《春秋》。在鲁国的基础上,一块汇集起来叫《春秋》,把各国史书中的义、编史书的原则,对善恶的褒贬;第二个是指大事,把各国史书的大事都私下取来,把那些搬过来放在《春秋》里面,“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孔子编春秋,对扬善惩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上一篇: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一)
- 下一篇: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