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孟子
三、以恻隐之心为仁政的人性基础
孟子为了鼓励齐宣王行仁政,针对他不忍衅钟之牛的“觳觫”而易之以羊的行为中所体现出的恻隐之心,顺势大作了一番文章。孟子首先指出齐宣王此举“是乃仁术也”,夸赞其为身具仁德的表现;随后就举例证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这一句最为关键。孟子强调“人皆可为尧舜”,就如王阳明讲“满街都是圣人”一样,以人性之普遍的“善”作为仁政可行的基础。在此,而《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虽然并没有将齐宣王的“不忍人之心”上升到普遍人性的高度,只是将其说成是齐宣王个人所具备的成为圣王的人性基础,但也在劝谏齐宣王行仁政方面具备了理论上足够的说服力。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只要有不忍人之心,自然就可行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即仁政。而这份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这一份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是人之仁性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的核心要素之一,乃人所生而就有的良知良能。
这里,孟子只是就齐宣王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恻隐情感出发,来论证其行仁政的德性的可能。李春颖指出:“恻隐作为道德情感应在人作为‘类’上来理解。作为类的特点,道德情感才具有实存性和普遍性。”⑩当然,除了恻隐之心,孟子所主张的羞恶之心等也同样应该在人“类”的角度来理解。因此,孟子曰: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
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为四端之心,即人人所具有的普遍的道德情感,其终极根源在于人天然固有的仁义礼智之善性。这一人类所普遍具备的善性在政治方面最为直观的作用和影响,就是对君主的自主“推恩”意识的促成。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梁惠王上》)
推恩即“举斯心加诸彼”,就齐宣王来说,就是以不忍牛死之恻隐心而推及于百姓,从而“保民而王”,成就王道政治。金耀基说:“孟子的仁政论,根源于其哲学上的性善论,谓仁政是孟子悬以为政治之最高境界,则性善论为是由而致之的唯一凭借。”⑪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而具有普遍性价值,为君主推行仁政提供了道德动机和内在的行为动力,是其仁政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应当说,由仁性而仁政,这是一种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甚至非内圣(有位有势却德性平平)也可能外王的理论进路。
中国早期的民本思想自《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来,就一直在先秦政治思想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管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以民为本”的观念。而真正将民本思想发扬广大的,则是孟子。孟子对早期民本思想的最大发展,就是提出“与民同乐”这一政治哲学或政治伦理学概念,并以之为其仁政思想的核心价值导向。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大量的关于与民同乐思想的讨论。如: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在此,孟子明确告诉梁惠王,必得先行仁政,令民众也能感受到生活之乐,君主才有可能真正得享这一份园囿之乐。随后,孟子将这一观点做了反复论证发挥。在面对齐宣王时,他也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孟子的“与民同乐”之“乐”,对于民众而言,不仅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的快乐欣慰,也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欢心愉悦。
在物质上或者社会保障上,如当齐宣王问文王之囿七十里而民能乐,自己的园囿只有四十里而何以民众却以之为苦时,孟子就指出了两者的关键区别所在:文王“与民同之”,齐宣王则是“为阱于国中”,老百姓不仅无法与君主同享,甚至还会因误闯而丧命。这就是有否与民同享物质之乐。但是,对于齐宣王来说,一方面他往往也能够为孟子的仁政主张所打动,一方面又不愿意真正推行仁政,所以推辞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则针锋相对地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好货强调的是物质生活层面的享乐,好色对于宣王而言自然是精神欲望层面的享乐。对于庶民来说,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成家立业的基本社会保障。就精神层面的享乐而言,孟子也为齐宣王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讨论。孟子以王“举乐”为例,明确指出,民众对于君王“鼓乐于此”的态度是“举疾首蹙頞”还是“举欣欣然有喜色”,就在于王是否“与百姓同乐”,而这一“与百姓同乐”的关键又在于君主能否推恩于民,满足民众关于父子兄弟、妻室儿女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于此,孟子着重强调君主要推恩于民,将己之乐推扩于民,与民同享这一份喜悦。当然,孟子也明确认识到,在物质资源的占有上,君主是不大可能真正与民同享的,所以他对梁惠王举文王将苑囿开放于民的例子,更多的只是宣扬这样一种理念,希望君主能真切地推己及人,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
从孟子所讲的几个与民同乐的事例看,其中既涉及到民众的物质生活层面的满足,也强调了民众的精神生活的满足问题。这与《孟子·离娄上》论孝养父母时反对简单的“口体”之“养”,而要求重视精神层面的“养”(“养志”)是一致的。孟子这一思想与孔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的说法也如出一辙。出于“家国同构”的儒学特质,孟子将这一家庭伦理观念运用到政治伦理建设上来,赋予儒家政治思想更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由此引领儒家的仁政思想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因此,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伦理观念要求君主关注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尤其是精神心理层面的满足,可说是给儒家的仁政理念提供了一种明确的、高层次和高境界的价值导向。笔者认为,这正是孟子仁政思想中最了不起的地方,其在整个儒家政治思想史上无疑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所见的梁惠王考虑的是“何以利吾国”,如何帮他洗雪前耻、称霸诸侯,齐宣王关心的是如何达到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邹穆公恼火的是百姓不肯为国赴难,滕文公焦虑的是如何在大国之间求生存,惟有梁襄王问及天下“天下恶乎定”,可惜其“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对其评价很低。事实上,孟子对梁惠王、齐宣王等诸侯的劝谏无不是以“王天下”为终极目标来要求和规训的。如他劝梁惠王令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他对齐宣王强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认为“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他又以同样的话“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来反复劝谏齐宣王,并告诉他“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是否毁明堂的问题上,孟子也提醒齐宣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对滕文公的担忧,孟子同样以“王天下”来诱劝之,说“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强调即使滕文公本人因国小力弱无法王于天下,也应为后世子孙打下基础。而且在这一篇中,孟子所举的正面例证都是文王(少量例证为其父亲太王或儿子武王)这一儒家世代遵奉的圣王典范。如此等等,都体现出孟子由仁政而“王”,将天下之王道乐土、理想治世的建构的希望寄托在诸侯国君身上的良苦用心。
孟子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但是,“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孟子说“舍我其谁”,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孜孜矻矻游走于列国之间,希冀能辅佐一个明君起来“王天下”,但终因迂阔而难见事功,晚年也只得如孔子一样,回归故土将自己的平生所学所思写下来。《孟子》一书的核心宗旨不外乎就是三个字———“王天下”,即令天下苍生广被仁泽。这是其仁政理想的终极目的,也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终极目的。
在儒学史上,孟子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人性之善是人的天赋本能,由此强化和升华了先秦儒家思想的伦理属性。学界通常认为,伦理与政治是儒家思想的两个基本面向。在笔者看来,历来儒家对伦理的强调,无论是对普通民众心性的涵养教化,还是要求“正君心”“格君心之非”,强调君主德性的养成,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好的社会秩序与生存环境,也就是追求一种“善政”“善治”。从这个层面来说,儒家的伦理仍是为政治服务的。但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他们对伦理的高度重视与奋力建构,又绝不是为某一家一姓或某一个团体效力的,对待君主从来都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愚忠愚孝绝非真正的儒家伦理精神。儒家的伦理与政治理念并非专为统治者巩固政权而来,也不是简单地为普通百姓声张某些具体权益,而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着想,是为了全人类更为有效的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他们自认为最好的理论设计,这便是他们的“王天下”之政治理想与政治目标的实质。
那么,究竟何为仁政?我们从《孟子·梁惠王上下》可见,儒家所谓的仁政,具体而言,就是指在宗法君主制中以德性论为基础而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其以君主明辨义利为前提,以民本为立论核心,以恻隐之心为人性基础,以与民同乐为价值导向,以王天下为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滑动可浏览完整版)
①[宋]朱熹:《孟子集注》,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7页。
②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
③[宋]朱熹:《孟子集注》,《朱子全书》第6册,第247页。
④[宋]朱熹:《朱子语类》卷68,《朱子全书》第16册,第2282页。
⑤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⑥杨泽波:《孟子评传》,第193页。
⑦同上,第193页。
⑧杨泽波:《孟子评传》,第189页。
⑨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⑩李春颖:《孟子恻隐之心中的情感与德性》,《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3期。
⑪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第62页。
冯兵近照
作者简介:冯兵,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礼乐哲学、宋明理学研究,已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与随笔等近百篇,出版着作三种,获得福建省社科成果二、三等奖三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二十项。
- 上一篇:儒家仁政理想的基本面向——以《孟子·梁惠王上下》为中心的探讨(一)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