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孟子书院联合主办;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中华文化促进会孟子文化委员会、民建厦门市委会、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南昌大学哲学系暨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北京孟子书院、集美区社科联、福建省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协办的《孟子文化传播论坛暨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美丽鹭岛厦门华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许斗斗院长介绍:“依据华侨大学人事[2023]25号文件,2023年6月正式批准成立‘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中心立足华侨大学哲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础,有助于集中力量、加强各界联络、发挥合力,切实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交叉学科建设的推进工作,打开学校围墙,开门办学,引进社会组织力量,更有效地面向侨乡和海外华侨华人开展中华文化传播及其研究。”
中心负责人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新加坡籍毛朝晖研究员担任,由中国哲学、宗教学、外国哲学等专业的中外学者以及院系部分领导、孟子文化促进会和孟子书院部分领导作为核心成员直接参与中心的建设工作。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吸纳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学者、政府及组织机构人士、华侨华人代表,成立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指导、支持并联合开展学术与交流活动。
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大统战,以孟子思想与文化传统为内容、以华侨华人为载体、以海外传播为媒介的跨学科交叉为手段,开展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孟子思想与文化的多学科交叉学术研究、推广以及跨文化传播交流,着力在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资源,加强调研,反映华人心声,总结华侨华人群体不离不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经验,站在跨文化交流前沿兼收并蓄,坚守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孟子思想传统,开放吸收海外文明优秀成果,将以孟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与信仰向全人类文明推广,在新时代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中心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和国内各行各业人士,提供学术支持、文化与思想策划、智力支持、学术参与,致力于在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1)国内外从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各行各业人才;2)服务华裔新生代学习、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的求知渴求;3)海内外各行各业、政府与公共和社会服务机构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人才的需求。
附1:华侨大学简介
华侨大学(Huaqiao University),直属中央统战部领导,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设立的中央部属高校,是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 学校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在泉州、厦门分别设有校区,现有28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7618人,研究生7392人,其中,来自港澳台地区和90多个国家的学生7622人。学校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名,其中6万多名分布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成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友好使者。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民间外宣和民间华文教育,与全球570多所华校开学校,开展合作,已连续举办16期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师生团队制发短视频2300多期,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搭建智库平台,成立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等机构。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侨立校、为侨服务,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声誉良好的大学,争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2:华侨大学孟子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人员名单(排名按照姓氏笔画)
一、顾问委员
学术顾问 邓秉元 许斗斗 陈 明 (美国)劳悦强 邵逝夫
卓新平 (中国台湾)林安梧 彭 林 薛秀军
资深顾问 李永松 刘德伟 刘 舰 刘镔锐 陈建军 赵 龙
孟 杰 曾 通 潘世建 彭兴业
二、研究员
王子剑 邓秉元 (新加坡)毛朝晖 刘守政 李竞生 李素菊
张云江 张新国 张滇波 吴家锋 杨少涵 赵文宇 孟小红
孟 婷 祝安顺 郭 征 (英国)寇哲明 常旭旻 潘英杰
邵逝夫 傅灿斌 薛子燕
三、中心负责人及架构
主 任 (新加坡)毛朝晖
副 主 任 孟小红 常旭旻 薛子燕
秘 书 长 吴家锋
副秘书长 孟 婷 付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