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倡导尊老敬老需要设立老人节,联合国的做法值得我们体味:它不是把某强势文化的老人节指定为“世界的”老人节要各国追随;1982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第20号决议提出,建议各成员国政府自己确定一个日子为自己国家的“老人节”。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本来就蕴含着祈寿敬老内涵的重阳节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使这一传统佳节增添了新的内涵。重阳节被叠加上单项人伦节名,这是第一次叠加,这是发展传统节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例。我国继而又制定了相关法律: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2010年中宣部等中央七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说:重阳节应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于是,在第一次1989年和2013年重阳节相继被叠加上敬老节和老年节之后;第二次又加上“孝亲”,加得好!这增强了中华文化重人伦、重孝道的特色,就此可以发展出中华父亲节。
中华民族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敬自己的老人开始,把爱心推及敬别人的老人。重阳节敬老,应从孝敬与每个人关系密切的自己的父、祖辈开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参与,这样,敬老节才不致蹈空。
我国未设立自己的父亲节,于是有些商家和媒体误以为6月第三个礼拜天的美国父亲节是“国际父亲节”,从而也当作中国的父亲节。其实,许多国家有各自不同的父亲节,根本没有什么“国际父亲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父亲节之外至少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父亲节。
在精神文化层,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人伦。最明显的物态表现如:西方传统的村镇设教堂,我国传统的村镇有祠堂。祠堂记录着血缘传承、伦理次序,是伦理文化的载体。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上帝赐予的,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华人把祖传姓氏放在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欧美那样把自己名字放在最前头,这也是华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 “数典忘祖”、“认人作父”,是人所不齿的。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是与生命意识血肉相连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意识代代相传,不断强化,积淀成伦理型的中华文化。由这种人伦文化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流淌在华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铸成中国心、中华魂。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对此,我们充满文化自信、民族自豪。
无论在古代注重的“五伦”中,还是在当今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父亲和父子这一伦,都是至关重要的。注重人伦的中华文化应当有自己的父亲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由于是综合性的,没有单项人伦主题的专节,如父亲节、母亲节,而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需要有表达这种人伦感情的专项人伦节日,于是西方强势文化的这类节日乘虚而入,如果听任其泛滥,就会损害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我们守土有责,不可掉以轻心!
怎么办呢? 在当前较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固有其内涵的传统佳节中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叠加在哪个传统佳节呢? 我们以为重阳节是顺理成章的。这点,2013年6月3日中央文明办专职负责人表示认同。
古人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父属阳,九是最大的阳数,所以重阳适宜叠加为中华父亲节。这是顺着“孝亲”而来的叠加。中华传统节日本来就是综合性、多义性的,叠加符合发展的规律。叠加只是十,不是取代。
再者,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的父亲的代表,是我国悠久历史中进入父系家长制以来的代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黄帝于九月九日驭黄龙上天的传说,从汉代以来,人们便把这一天作为祭拜黄帝的日子。后来相沿,清明节举行公祭,重阳节举行民祭。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南面一公里就是黄帝陵。黄帝陵既于清明举行公祭,也于重阳举行民祭。如1908年同盟会会员30人于重阳节祭黄帝陵,庄严宣誓要“建立共和国体”。2005年的重阳节,三千多人齐聚,隆重举行乙酉年重阳节海内外炎黄儿女恭祭黄帝大典。河南的郑州等地也多在重阳祭拜黄帝。把九九重阳祭拜黄帝的这一天,作为中华父亲节,是有历史渊源、有民俗依据的。
2010年李汉秋、金坚范、张炯、周桂钿、张希清等文化学者提出此倡议,得到文化界的广泛支持,接着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长城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尼山论坛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学院、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节庆研究会、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中华父亲节促进会、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爱国网等组织也联合倡议:以九九重阳为中华父亲节。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湖南省代表通过纸质样本和网上样本,(纸质样本主要来自湖南、辽宁、吉林、北京、陕西、四川、福建、湖北、上海等9个省市),共调研了5061名民众,其中赞成设立“中华父亲节”和“中华母亲节”的达88.18%,由此看出,设立 “中华父亲节”、“中华母亲节”为民心所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这话是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涵的,中华节日就是内涵之一。重阳节叠加上中华父亲节,是弘扬孝道的好载体,可以增强中华节日的深厚人伦内涵,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
李汉秋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创会会长,中华父亲节促进会会长,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协原节庆委员会主任,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和建设中华节日体系。2004年起,以全国政协提案建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放假,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被媒体称为“中华传统节日之父”。

李汉秋教授在北京孟子书院》《孟子大讲堂》
2015年李汉秋教授在《第七届海峡论坛孟子学院分论坛》(厦门)
2018
2019年李汉秋教授在北京西山
2020

- 上一篇:想望中华母亲节
- 下一篇:孟子文化研究会在孟府举办《孟府传承》资料征集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