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家族在孟子以前的历史,因为时间久远了,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如果要寻找它的源头,通常认为是鲁国的孟孙氏。鲁国的孟孙氏是鲁桓公的后代,鲁桓公共有四个儿子,长子继位为鲁庄公,其余三个儿子依次叫庆父、叔牙、季友,后来受封自立一宗,依次称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号称“三桓”。随着时间推移“三桓”后来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操控了鲁国政权,甚至一度将鲁国的国君的赶出其他国家,“三桓”一开始是势均力敌的,后来,季孙氏变成一家独大,他控制了鲁国的政治,称之为鲁国的“执政卿”。在公元前408年,齐国攻打鲁国,摧毁了孟孙氏的城池,这对孟孙氏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家园遭到严重破坏,只能奔走他国,由于交通不便,孟孙氏选择邻国就近定居下来,在迁移前后,孟孙氏被简化为孟氏,孟氏就在邹国繁衍生息,到了公元前372年,家族里诞生了一个非凡的人物,那就是——孟子,是他改写了孟氏家族默默无闻的历史,创造了孟氏家族在历史上的的荣耀与辉煌。
孟子出生在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时代,诸侯争战杀戮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高举孔子的思想旗帜,猛烈的批判杨朱唯我主义和墨子的兼爱主义,大力倡导仁政和平,呼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让百姓过上安宁无忧的日子是民心所向,是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的基础。如此,孟子的智慧和才华赢得百姓,仁人志士的的赞同和支持,收获大批追随者,尤其是当时游学齐国稷下学宫时,一出行便浩浩荡荡的几百人跟随。在此之后,孟子的后裔大部分也都扎根于邹鲁大地,也有一部分,开始向外迁徙,比如说分别去到山东、河南、河北,乃至江浙川峡等地区,都有孟氏族人的身影。汉代以后呢,孟氏家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火连绵,孟氏后裔迁徙到江浙一带,孟龙符是此次南迁的始祖,第二次是金与蒙古进入中原的时期,宋室南渡,孟彦弼、孟忠厚父子,“扈后南渡”成为此次南迁始祖,从此孟氏分为南北两大分支体系。所以,孟氏家族和我国其他家族一样,在魏晋战乱动荡的环境当中,就像一叶浮萍艰难的生存,同时正体现了国,与家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个人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不过孟氏家族这在唐宋以后呢,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唐朝开始,孟子的政治地位,在知识界和政治界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抬高,到了元代之后,终于达到了“亚圣”的最高位置,孟子成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在唐宋以后,随着孟子的地位不断的提高,孟氏家族在宋、元、明、清几代帝王的不断封赠下,孟氏家族因为孟子正式崛起了,而随着家族的形成,一代代的孟氏子孙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孟子的信仰和追求为职志,筚路蓝缕,拼搏进取,孟氏家族得到不断壮大的同时,也逐渐积淀,后雍正皇帝御笔亲书所提“七篇贻矩”作为孟氏家族的家训。在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悬挂着“七篇贻矩”金匾,为清雍正皇帝手书。“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指赠给孟家的规矩。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
孟氏秉承《孟子》《三迁志》智慧,牢记孝亲、修身、持家、处世、报国的谆谆教诲,以书为训,形成了诗礼传家的圣贤家风。一代代孟氏后裔,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变迁中,无论在怎样的生存环境下,他们都时刻铭记祖先的教诲,为孟氏家族崇德重教、弘扬儒道的家风流传,也为中华民族连绵不辍的文化血脉传承,始终不懈地努力着。
从此,孟氏家族就以诗礼传家形成非常特殊的圣贤家风,孟子与孟氏家族的崛起之路。

- 上一篇:一代宗师 钱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生活
- 下一篇:孔孟一家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