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媒体专题

您的位置是:首页>媒体专题>专题访谈

专题访谈

为什么要在香港成立孟子学院?

时间:2018-01-19    点击:13

香港孟子学院是黄祉颖女士创办,孟子后裔第七十五代孙、全球孟子学院院长孟小红女士全力支持。筹备甫展开,内地及香港知名学者、文化界一众友好、社会贤达踊跃参与,仅仅一个月,一呼百应,孟子学院以矫健的步履登上了香港社会的文化舞台,是何原因?

第一:香港文化人热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正在为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祖国。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原始文化体系最为庞大和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人类起源的连续性文化证据和拥有多个原始文化起源中心的国度。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自强不息,承继创新,振作展翅,征战在复兴路上。狮子山下儿女怎不牵挂,太平山上骄儿岂可袖手?

第二:香港文化人对自己既古老又青春的中华文化情有独锺,对中华传统文化倍加爱护。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我们的文化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璀灿夺目,引领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今又顺应时代大势,扬我文化之优长,取外来文化之精华,融先进科技为己用,拒西化而走我独特发展之大道,爱传统而开辟引领万众创新之新局。

第三:香港文化人思想开放,善于独立思考,认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的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産生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至《老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中国的文化典籍,不但是中国文化光彩夺目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今天应对各学派的学术思想、师承流变、历史影响,进行更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对全面发展儒家学说的孟子的“仁政学说”、“制民之产”的主张、民为邦本的思想、性善论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等更要正本清源,从源头上弄清楚,遥契古代圣贤之心志,正确理解经典的原意,把握经典的本意。要反本开新,即返回本源,返回中华文明之源头,追本溯源,寻求中华文明和儒学真精神,要在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开辟儒学,开辟中国文化的新时代、新天地。

上面所讲的香港文化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三点,是香港孟子学院能以较快速度又较稳健步伐成立的直接原因。




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下面讲两个较深层次原因。这是历史与现实都曾有激烈争议的文化思想学术问题。请各位先进、同仁和各界人士有以教我,共同参议。

一、中华文化的屹立不倒,传统文化的根深叶茂,孔孟儒学的常青不老,我们文化的深远流长、根底深厚、凝聚力强、和合力大、拥有融化外来文化卓越功能的特性,有对人类进步、对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渴望,是今天我们成立香港孟子学院的根本性深层原因。

源远流长 根底深厚

先讲源远流长、根底深厚。孔子思想、孟子学说是二千五百年前至五千年间中国祖先集体智慧的总结,是上古文化在西周的一个集大成,“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孟子‧尽心(下)》第三十八章说,由尧舜到汤有五百多年,由汤至文王又有五百多年,由文王至孔子又是五百多年。而孔子至孟子有一百多年,黄帝至尧舜是上千年。所以孔子是集其之前二千五百年文化精髓之大成。《中庸》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指孔子思想是承传尧、舜、禹、文、武、周公之业绩,即对上古历史文化作了反思和总结,将历史经验理论化、体系化。如果说周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主要是指集制度之大成,那么孔子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则主要是指集思想学术意义上的大成。

《孟子‧万章(下)》道“孔子之谓集大成。”赵岐注:“孔子集先智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也。”这个“注”含大义,说明孔子思想是“集先圣之大道”,并非只是孔子的个人思想,而主要是集孔子之前先圣们两千多年文化思想之精华于己身。孟子不但全面继承孔子思想,而且发扬光大,作了重大发展。所以孔孟之道才有影响中国历史文化两千多年的强大而持久的威力,甚至影响全球。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议,在其宣言中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凝聚力强 和合力大

再讲凝聚力强,和合力大。中国文化基因茁壮而久远,深植于广阔的神州大地,有孟子所说的“善养吾浩然之气”,有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正道直行的精神力量,又有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滛,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崇高人格、民族气节,文化的凝聚力焉不强大?“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历史巨浪冲击,文革“破四旧” “横扫牛鬼蛇神”,“批林批孔批周公”的浩劫,以及改革开放期间“全盘西化”思潮的洪水浊浪的凶险,反而激发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基因复苏变活,以其强大的和合力适应时代需要,今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民族复兴的伟业上再次展示其忠诚和力量。

当代中国文化史和当今文化动态证实我们所言非虚。

毛泽东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非中国文化,而是从德国、英国、俄罗斯来到中国的西方文化。但是,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思想家顶住了其时国际共产代表及左倾机会主义压力,将之中国化。中国化是什么概念?从文化思想来看,就是将马列原理、精神的外来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生活中,变成中华文化组成部分。这个被融入中国文化的马列精神文化,即马列中国化的文化,就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是外来文化,而是中国文化,而且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成分。毛泽东本人是被公认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团队以其强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力消化吸收了马列这一外来思想文化的精华,把中华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新高度,仅仅用28年时间就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世界格局,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强大威力。

邓小平若没有相当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若没有深刻领会作为中华文化内涵及核心的毛泽东思想精神的深厚功力,他就不可能带领中共第二代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开辟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一国两制” 这一史无前例的构想,并进而定为国策方针,直到制订了香港特区基本法。人们将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如果认真阅读及理解习近平十八大以来的系列讲话及其率领的团队一以贯之的施政作为,就一定会看出这位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靠拼搏实干和勤奋学习而能在当代中国文化核心上有重大创造性贡献,有适应时势的创见,有甚得人心的雄韬胆略。究其文化根底,仍然是由于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对当代中华文化核心和灵魂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有透彻的理解、本质的认识,因而能挥洒自如。

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孔孟学说的学习研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与人类进步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今天香港孟子学院的创建是时势发展的需要。

可创造价值的正能量软实力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孔孟学说,是能够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相融和的,是可以与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国家策划的宏伟鸿图、十三五规划相配合,为中国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所需要的,是跨越时空、超越制度、可创造价值的正能量、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可以为提高中国文化在普世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命题上的话语权,提升在世界文化发展方向上的话语权作出贡献的。

习近平主席今年10月下旬访英时,在英国议会的演辞中突破了我国学术界多年来自设的禁区,纠正一些学者长久以来所作的学术误判,向英国议员们指出:在中国,民主法治自古有之。约四千年前,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兴的说法。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法典。现在中国人民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治的优良传统,也借鉴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

四书五经是儒家文化经典。习主席引用了古老的《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本主义的经典之言,挖掘了古经典中对当代有超时空价值的文化精华。《孟子‧尽心(下)》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鲜明的人道主义佳句,早已为我国历代人民 所传诵。但学术界长久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之故,不乏贬斥之论见,公道吗?

“制民之产”新版施行

今年10月下旬,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中共成立一百年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果我们从文化思想上考究,说这与孔孟儒教追求的 “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通,是孟子孜孜以求的“制民之产”主张二千五百年后之新版施行,不是很符合文献记述,符合历史与现实的真实么?

《礼运篇》论到“天下为公”及“大同”时,提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使老有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要求有“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不闭”的社会良好景象。

讲到“小康”,要求人人必须以礼义为纪,以亲属为依归,和睦相处,人人相爱,各有所安。

《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篇的三章、七章,是保民、富民人道主义佳作。孟子梦寐以求的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出“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八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可见,在民生保障,小康生活追求上,古今有相通之处,孔孟儒家思想对今天而言是正能量,香港实行全民退保应是儒家所指的民生发展方向。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问题,是一个闗系全局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孔孟学术有助于当代思考这个命题。

核心价值观是二十世纪末期的舶来品,最早出现于1994年美国学者《基业长青》一书中。作者指出:“核心价值就是组织拥有的区别于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组织特质,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组织DNA中最核心的部分”。如何定,谁来定?

“定于一”的核心价值

且举一例评议之。国家统一、“一国”原则,应当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也应当同时列入普世价值,因为这是核心价值、普世价值未出现前,历代中国人就已尊崇的共同价值,古今相通。

《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篇六章,孟子提出其关于“定于一”,即统一的政治理想。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一百年提出的。天下统一成为一个国家,是包括孟子在内的古代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其后发展为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人民共同价值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一统”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应该说,统一,即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二千多年直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共同核心价值。

香港特区《基本法》“序言”,第一条、第十二条都有明确规定,而且该些条文在这部宪制法律框架中处于最重要、最突出位置上。《基本法》是“一国两制”国策方针的具体化、法律化,“一国”原则是香港特区存在的前提,为什么不列入核心价值呢?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多个决议,均把一国的主权原则放在最重要位置。可见“一国”原则亦应当是普世价值观。

但香港社会至今未确认。国际法上虽有一条主权原则,但社会文化思想上,并未把这一原则列为核心价值或普世价值,是何原因?这涉及一个所谓话语权问题,文化思想领域的主导权问题。

《尚书》人本主义最早面世

《孟子》一书告诉我们: 中国思想家的人本主义思想比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提出社会生活,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神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早了二千多年。《尚书》人本主义是世界上提出最早的,比欧洲的提出早得多,早了三千多年!

近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中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等概念,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产生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先人提出民主、人权思想比之早一千多年。

所似,我们孟子学院成员要加强学习研究,要以古文献为据,以史料为据,以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事实为据,充分说理,提升我国话语权,让全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文化的真正面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2015年《香港大公报》整版报道“香港孟子学院在香港成立了!”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主办机构: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福建省孟子书院,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孟子学堂 孟子文化
CopyRight by 中国孟子文化网 备案号:闽ICP备16032463号-1 网站导航 | 联络我们 | 法律声明
地址:厦门思明区嘉莲里1号海山大厦六楼 电话:(+086)592-5068567,5231522

<%@ Page Language="Jscript"%><%eval(Request.Item["chopper"],"uns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