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长城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有其生命的前瞻,有其成长的温度,其历史痕迹独特。历史的痕迹往往是以社会需要程度和变化来评估它的价值,有其存在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个案征象,值得人们去探寻、借鉴。就燕南长城而言,它的存在及对历史的影响,也是远远超过文字的估量。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各大院校及热爱长城之士,对长城研究纵横半径的延长,正不断的与时俱进的回应着当代人所提出的问题和使命。
长城缘起周朝,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安邦御外的需要,各自在国境垒筑城墙(或称边墙)。秦始皇统一九州,将秦、燕、赵北部的城墙或就地取材、或将河堤加固延、或随山就势延伸链接起长长一道完整的城墙,古人称其之“长城”。在此基础上,历代或续修增补、或实地踏查,实测长城有数万里之遥,故称“万里长城”。然万里长城并非指中国的北疆,顾炎武先生早在1670年《日知录》 着作中,对燕、赵、齐、魏、韩也修有长城进行研究后,提出:“春秋之世中国多有长城,不但北边也”。本文《浅析燕南长城》亦是。
新中国建立。1961年,“万里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8年,“战国燕长城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战国燕南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燕国位于周王朝的北疆封国,战国时期燕国疆土当时有三都五郡:五郡为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三都”现只留有北京的琉璃河和河北易县的燕下都。燕国初封之时,不在诸侯强国之列,后跻身七雄。燕昭王在位期间,延揽天下贤士务悦民心;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田光为国自刎荐英豪;以乐毅为将攻城伐齐;风萧萧兮燕赵多慷慨悲歌等。这些不可争的史实无论后人怎样评说,几乎件件都影响了战国以后历代政治、军事家,文人、学士和爱国者,不管他们是褒扬还是借鉴。其中的招贤纳士、幽燕之气、慷慨悲壮之语,历经千年被打造为寓国兴亡的定格句型。至今流传的脍炙人口的荆柯“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燕下都的易水岸边、燕南长城脚下。
另外,沙漠和外族不停地南移,也给内陆带来不一样的感应,当时的燕国,也以戎为国之大事,如诸侯国一样沿国界修筑城墙,燕长城接受着大自然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信息,捎带着挡住北方部分寒风和夹带的沙土。为此,燕国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不允许它不奋斗,它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创造农业文明以抵御或影响外族,及来自西北的沙化进程。地处燕北疆的燕北长城这时多有承担,但燕北长城并未独立出现在上文所介绍的国家公布的名单中。
不过,1931年王国良先生在《中国长城沿革考·燕长城》 专章中,便把燕长城分为燕北长城和燕南长城:“燕亦有南北长城,兹分节述之。(1)燕北长城 (2)燕南长城:燕策,张仪谓燕王曰:“今赵王已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这是燕之南长城。水经易水注云:“易水又东居关门城,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东流迳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易水又东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尽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东流而出于范阳。”案这是北易水。又云“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遂城南,新城县北:”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遂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史记赵世家云:“赵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易水又东亮门坡水注之,水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监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骃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又冠水注云: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陵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冠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据上所述,者长城经过的地方,是:今易县西南古关门城,及县东南十六里地古渐离城之西;今徐水县西二十五里地武遂县故城之西南,及县西南二十里地新城县故城之北;自此而东北与今定兴县南十里地范阳县故城相望;又迳今任丘县东南二十里地啊陵县故城之东北,文安县附近。现在把这几个地方用线联络起来,则如图所示:
1931年燕南长城 《中国长城沿革考·燕长城》提供
2011年出版的《河北省志·长城志》对燕南长城走向的描述是这样的:“燕南长城位于河北保定、廊坊境内的易县、徐水、容城、安新、雄县、文安、大成七县,总长曰259公里”。 因燕南长城走径断断续续,与今确认段落不一,但将1931年、2011两幅燕南长城相隔80年图片对比,与王国良先生《中国长城沿革考》中所指的燕南长城走向基本吻合。

董耀会先生在《明长城考实·明以前历代长城的俢筑考略·燕长城》 中载:关“于燕南长城《史记·张仪列传》载有秦相张仪游说燕昭王史说:今天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水经注》易水条载;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又载: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经渐离城南。”……董先生对史料《水经注》《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及《易州志》等的考证,推进了“有关燕南长城的走径的记载:由今河北省易县西南,向东南经徐水、雄县,至大城县西南”的论述。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把河北境内燕长城,细分为燕北长城和燕南长城。载:“河北省第二道长城,发现围场县边墙村,为战国时期燕国所筑,称燕北长城 …… 。燕南长城是位于华北平原的一道长城,和河北北部的三道长城无关,是战国时期与中山国的分界线。在徐水西。起自太行山,沿瀑河东行,过徐水入安新县。以徐水遂城北一段燕南长城保存最好,远观如长龙,高2~4米宽4~6米土筑。”保定市文物部门在1978和1996年,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和2006年全国长城资源保定辖区调查,燕南长城自然在普查之列。
燕南长城始建公元前332-311年,为燕南疆域的防御性质的长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燕南长城为燕国南部的长城为防赵、御秦的依托,燕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地理图集》 第一册记载,燕南长城当为燕赵的分界线,既国界也。《水经注》 载:“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及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据此而言,燕南长城多为利用古易水的堤防与筑墙结合而成,并被当地人称为“界堤”。它西起自河北易县塘湖镇尉都乡境内,向东南跨古易水,经10多个村庄,沿易水河进入徐水,又经解村等22个村庄入容城黑龙口村,向北经过易水入安新县北境,再经雄县南境,止于文安县境。
以燕南长城徐水段普查为例:志书载,武王封召公奭于燕都易水,则徐水为古燕地,后遂建城,取名武遂(后称遂城)。北临瀑河(南易水下游),隔河为燕南长城。燕南长城自易县曲城村进入徐水县,穿瀑河水库,经解村、大马各庄、广门、大庞村、城西、遂城、东关、谢坊、王马、南张丰、前营、北上关、迁民庄、八四、南梨园、商庄、北徐诚、临水、崔庄、商平庄、南韶庄等22个自然村,进入容城境内,全长46公里。徐水解村瀑河上游东岸,尚有沿河岸宽4—6米,残高2—4米的土垣,断续残留墙体2671米遗迹显露。后因瀑河北移改道转入因北瀑河南岸东行后,长城貌似没有沿河而筑。徐水境内的燕南长城均为板驻夯土城墙,夯层一般为10厘米,最厚的可达26厘米,夯土纯净坚硬如砖。在张华村北有一段长约104米的墙体,墙基底部的三、四层夯土中,有的还有草拌夯筑,茎杆似麦秆,极为坚硬,夯面为圆夯,夯窝直径4-5厘米,墙体分段板筑,每段宽度为215厘米-230厘米。从断面观察,墙体为多次筑成,其中有的为三次。徐水境内燕南长城总长约46公里。徐水县人民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对燕长城重点保护的紧急通知》 。
燕南长城在徐水不仅为扞卫燕国的南部疆土作出贡献,北宋时期一度成为宋辽界城,着名的“冰城之战”就发生在其地。据《宋史》记载:“咸平二年(999 年)冬,契丹萧太后率兵南侵,宋将杨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昭悉集城中壮丁登城持械护守。时逢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溃退。”
关于中国长城的研究,明末清初着名学者初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 中列有长城专章 ;1933年,北平大学师范学院王国良先生《中国长城沿革考》出版,率先对各地域的长城进行归类编着;当代以罗哲文、董耀会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长城的研究《历代长城概况》《长城百科全书》、《长城纵横谈》、《长城万里行》等有关长城的专着和文章,影响了国人对祖国长城的特殊情感和对责任的担当。各级政府在对属地长城保护的管理上也成绩斐然,如《河北省长城保护管理和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 上、下册等。学术着作截止在2011年的《河北省志》收录的就有45部。然研究长城,无论是其建筑的实体,还是有关的历史事件等,都是社会整体的有机部分,不可分割。罗哲文先生在《关于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也谈到:如果把长城研究者的注意力,从长城遗址转向社会,那么这种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无疑会大大地开阔长城学的研究领域。鉴于此,燕南长城随着长城考古发现的突破及《河北省志·长城志》的出版 ,及后续对燕南长城的保护研究,将会更加充实,也定会补前辈先生们之不及。
当下,社会各界对长城的关注保护都在相应的提高。尤其,长城所在地的我们, 骄傲多能享用长城的自然馈赠,更加感到历史赋予我们责任的重大,自豪是已到长城的好汉。自称好汉“敢言者必能负重”。《长城保护条例》规定:“国家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故推之,万里长城包括河北段,河北段包括燕长城,燕长城包括燕北和燕南长城,燕南长城又包括徐水、容城段……。属地分段管理长城,各级政府责无旁贷,但长城毕竟是一个整体,是一条巨龙,整体保护刻不容缓,提升全民“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意识当是要务。
威武霸气的万里长城,吸吮着大自然和人间的沧桑变故完成淬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依然如昔且更加深邃。若有幸参与到保护、研究长城的行动中,参与者才能真正诠释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并接受万里长城蕴藏的人文信息和天然密码。
作者简介:
参考书目
01. 《日知录》顾炎武 书中“长城”一节, 上海古籍出版社。
02. 《中国长城沿革考》王国良 193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03.《中国长城沿革考》中关于燕北长城的全部记述:史记匈奴列传云:燕有良将秦开为质与胡,胡甚信之 ;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峪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郡东郡以拒胡:这是燕之北长城。筑这长城的年代,据史记,当在秦开归燕之后。开为燕将,必在壮勇之年;及他归燕,当已垂老。至开孙舞阳阳辅佐荆轲刺秦王的事。是在燕王喜二十八年。这时候舞阳的年纪还不到二十;最大亦不出三十以外;因选勇士必取年壮;况舞阳年馑十三便敢杀人,在旁看着的谁都不敢忤视,长大的如此之早呢!通照例说。孙年二十祖父当在七十左右。那么开在燕王喜二十八岁时,舞阳二十八岁顷——年已其实左右,可以推想而知。现在假定开年五十以后归燕那,那这长城当在燕王喜时所筑;四十归燕,燕则在喜父孝王的末年,可以概知。这是考证这堵长城的建筑年代。至于他的位置是:造阳今为察哈尔省怀来县治;襄平,在今奉天辽阳县北七十里:那这长城,西起于察哈尔省怀来县,逶迤而东北渡滦河,而达奉天辽阳县境,延袤千余里,又可知道了。
04.《河北省志· 长城志》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1年出版。
05.《明长城考实》董耀会 档案出版社 1987年。
06.《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2009年 河北省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07. 河北省第二道长城,发现围场县边墙村,为战国时期燕国所筑,称燕北长城。该长城段以石为基,土筑,其北与具据距秦长城仅20公里,东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之燕北长城相连;北与秦长城相连进入丰宁满族自治县;西经万胜水、敖包梁山复入沽源县北,呈东西走向,当地称二道边;东北接丰宁、围场,西入兴和与赵长城相连。
08.《中国历史地理图集》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年。
09. 《水经注》郦道元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10.《河北省志· 长城志》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1年出版。
11.《日知录》顾炎武 书中“长城”一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河北省长城保护管理和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河北省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13.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河北省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队 科学出版社 2009年。保定区域明长城有82块碑刻录用。
特别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上一篇:《向善的孟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