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孟子“大丈夫”气概涵养党员干部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这一要求,笔者重点针对孟子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就如何发扬孟子主张的浩然正气“大丈夫”气概,涵养中华民族特别是党员干部精神之钙,进而强骨气、壮底气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孟子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及地位
孟子继孔子之后,极大发扬光大了儒家文化,奠定了儒学基础,被尊为“亚圣”,功不在禹下,各界褒奖赞誉之词颇多,不再赘述,谨以个人观点谈谈孟子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一)轲舆之责。孟子名轲,字子舆。轲舆意为两木相接车轴的车。《周易》云:“黄帝、尧、舜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这是古代对车舆的最早描述,其中包含三重含义,一是引重,二是致远,三是利天下。两千多年来,孟子及其创造的思想文化,的确就像一辆负重前行的马车,满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一路坎坷、一路颠簸、一路教化文明,从古到今,走向未来,永不停歇,若论孟子的贡献其名字即是最好的诠释。
(二)燎原之学。历代仁人志士对孟子继承孔学的倾力推崇绝非无缘无故,赵岐《孟子题辞》说: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先王大道,陵迟堕废,红紫乱朱,学术不归杨则归墨,塞群儒之路,车不得前,人不得步,孟轲辟之,乃知所从。道出了孟子在儒学日趋式微形势下奋起而争,重振孔门道统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孔子点燃了儒学星星之火,孟子救难于危局,力挽狂澜,推动儒学形成了燎原之势。
(三)民本之源。孟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观念,认为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回首浩瀚的中国历史,无论是主张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理念支撑的贞观之治,还是倡导轻徭薄赋的康乾盛世,无不是统治阶级秉承民本理念,重视民生发展的结果。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同志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开篇即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子。
(四)民族之脊。孟子关于志气、气节等人格力量培养的理论,特别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浩然正气“大丈夫”气概,对民族性格的养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挺起了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理想的追求、真理的扞卫,而前赴后继、倾情奉献、奋斗不息,直至献出宝贵生命,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歇。
二、孟子倾其一生所讲的学问,即如何成为“大丈夫”的学问
孟子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现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曾以“尽心、知性、知天”概括孟子的整个学问。非常深刻恰当,但是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这种说法非常高深玄远,不好明白。那么怎样更直观、更引人入胜地用一句话高度概况孟子思想呢?笔者认为,纵观孟子的一生正是其身体力行践行“大丈夫”的一生,他所倡导的仁政学说、义利观念、民本立场、王道政治、性善理论、规矩意识、廉者风范等,都是对“大丈夫”最好的诠释,“大丈夫”气概是孟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孟子·滕文公下》提出了“大丈夫”评判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此,笔者这样理解:
(一)“大丈夫”气概,是对儒家“仁、礼、义”三个最核心道德规范的高度凝练。朱熹《四书集注》解释:“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居天下之广居”即: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这“广居”,当然不是如今某些人的豪宅,而是“仁”。孟子反复强调:仁,人之安宅也。“仁”,重在内在操守,以“爱人”为核心。
“立天下之正位”即: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这“正位”,就是“礼”。孔子反复阐明,人是要“立”于“礼”的,孟子亦坚持这个观点。“礼”重在外在约束,它是“仁”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产物,以维护有序的社会秩序为旨归。
“行天下之大道”即:走在天下最康庄的大道上。这“大道”,就是“义”。《孟子·尽心下》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并反复强调“义,人之正路也”,强调处世行事都要做到合乎大义、合乎正理。
(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衡量“大丈夫”的两块“试金石”。这与孟子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观点想通。“大丈夫”得志,即富贵、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时,应与民由之,为国家民族、人民大众、天下苍生尽心尽力、廉洁奉公、鞠躬尽瘁;“大丈夫”不得志,也就是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大丈夫”无论得不得志,都须注重个人修为、坚持气节立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失赤子之心,不灭本心之良,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孟子才深度阐发出仁学思想、义利观念、民本立场、王道政治、性善理论、廉者风范、规矩意识等精辟论断,这些都是对“大丈夫”最好的诠释。
(三)无论身处“富贵、贫贱、威武”人生任何处境,皆有可能成为“大丈夫”。对许多人来说这三种处境都是严峻考验,能在贫贱时坚持操守的,未必见得在富贵时能坚持,反之亦然;在“威武”面前,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在,许多人未必能做到“不能屈”,自古以来毒刑拷打不失为意志薄弱者变节的通行证;而有些人在威武面前能做到不屈,而在安逸享乐、糖衣炮弹面前则非常容易解除武装,所以,要真正成为“大丈夫”并非易事。
三、孟子主张的“大丈夫”完美形象已深深烙入民族之魂,被历代仁人志士极力推崇、身体力行
大丈夫是一种志气,一种情怀,一种准则,一种担当。通过孟子的论述,一个带有立体感的大丈夫形象就赫然挺立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孟子理想中的大丈夫是一个内心坚强、意志坚定、理念清淅的人!这让我想到了文天祥,他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或许正是有了孟子这样的具体所论的大丈夫标准在文天祥的内心中牢固地生根,故在他被捕后,可从容地面对软硬兼施的元朝统治者,才可慷慨赴死。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1898年9月28日笑傲刑场的谭嗣同也是典型的大丈夫,他本可有条件逃走,然他不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中国的变法要流血,就从我谭嗣同开始。那是何等的壮烈。15岁的刘胡兰面对反动派带血的铡刀,留下了“怕死不是共产党员”的铮铮遗言,可谓女中的大丈夫。
历代仁人志士也多有对大丈夫的赞美论述之词,笔者进行了大致的收集整理。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 老子
大丈夫能屈能伸。 ——李宝嘉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 李白
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李渔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后汉书》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后汉书》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 《北齐书》
大丈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后汉书·陈藩传》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 鬼谷子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房玄龄 《晋书》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周瑜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梁启超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梁启超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陈玉成
四、以大丈夫为精髓的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历史上曾产生过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直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珍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理论观点与孟子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理念上一脉相承。习近平同志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开篇即凸显出“人民”主体地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孟子以天命、民意、人性为理论依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观念,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与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基因相同。
(二)内容上异曲同工。孟子思想可大致可概括为“民本观念”、“仁政学说”、“王道政治”和“性善理论”四大板块。
民本观念,孟子呼吁统治者爱民、重民、与民同乐,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前面已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不再赘述。
仁政学说,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领域,十分广泛,这些都为我党新时期执政理念提供了有益借鉴。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统治者。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才不至于为非作歹。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后,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形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并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王道政治,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王道”是指君主以儒家的仁义之道治理天下,即“王”权与仁义之“道”的结合,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培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传播到海外,对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王道思想以“民贵君轻”为理论前提;以“听民之言”为具体表征;以“保民而王”为实现方式;以“仁者无敌”为最高境界。不仅在政治上突出民意,在经济上关注民生,更是提出了在人伦教育上,要养浩然正气,教化人伦。如实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要求一脉相承。
性善理论,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性善论思想体系,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为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成为儒家哲学的拱心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要求,秉承孟子真善美完美统一的理念,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文化的大繁荣、文明的大提升、民族的大复兴。
(三)目标上定位大同。战国时代,如何治理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是那个时代文化大师们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因而,每个思想家都会提出一套如何治理国家的学说,进而展开百家争鸣,在他们的政治学说中,几乎都有他们所勾画的“理想国”图景。在孟子心目中,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孟子意向当中的理想国目标。
五、新时期党员干部当自觉修性、修气、修为、修心、修学,以浩然正气“大丈夫”气概涵养精神之钙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开篇即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重视修身,他们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孟子所主张的浩然正气大丈夫气概,对于我们党员干部修身养气、补钙壮骨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要修性,把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大丈夫”的立身之本,做一个永葆本色、善良正直的人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眼中的“性”是指人不同于动物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美好品德的萌芽,故称“四端”。 并提出:君子不亮,恶乎执;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告诉我们: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诚信是天定的法则,追求诚信是人生的原则,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从社会民众层面看,人性本善,可以启迪人们向上的心智,激发向上的精神,不仅要肯定它还要坚守它,并为之积极修为。从社会管理者层面看,善的意义尤为重要。首先要以善自修,处处做民众的表率;还要爱民、富民、教民,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发展。作为党员干部:
一要反求诸己,弃恶从善。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任何行为如果没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经常反思是一种智慧,有助于汲取教训、纠正错误、弃恶从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反求诸己的勇气,多从自身找原因。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思想工作生活多个方面,注重检点自己的“恶”,积累诸多的“善”,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二要心存敬畏,严守规矩。孟子曰: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严守规矩的戒惧意念,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弃恶从善的原生动力。党员干部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一定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
三要剖析人性,增强党性。党性根源于人性。政党由人组成,其党性不可能超然于世,脱离人性。否则,再优质的党性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共产党人讲党性,就要从孟子“人性本善”的论断中汲取营养,把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追求的标准,并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党性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道德底线,有效地抵制私心、贪心和野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政治本色、坚定政治站位。
二、要修气,把孟子的“养气法”作为“大丈夫”的处世之基,做一个正气凛然、令人景仰的人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宋代理学家程颢曾说孟子具有“岩岩泰山之气象”,赞颂孟子的气度和风范犹如泰山一般巍峨高大,令人景仰。
首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人格和骨气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节。孟子认为,君子立身处世,首先要有人格尊严,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其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任何外在权势都无法剥夺的。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一定要堂堂正正、心存大爱、一身正气、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不沾不染,做坚强党性、伟大人格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美结合的典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其次,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极为看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若弃井也。孟子还认为堪当历史重任的人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只有历尽各种心灵痛苦、肉体磨难,方可承担天下之大任。以此激励天下仁人志士,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勇敢顽强地经受忧劳困苦,磨炼意志、增强才智。
第三,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舍我其谁就是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绝不退让。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理解,就是“大丈夫”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担当历史重任,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在难题面前勇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的要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永不言败、永不气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力量。
三、要修为,把孟子的“民本说”作为“大丈夫”的动力之源,做一个不忘初心,不负人民的人
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以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孟子的民本学说基因相同、一脉相承。
一要铭记“为了谁”。“为了谁”是宗旨问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到“不忘初心”的动力,才能校准“不负人民”的靶向。广大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群众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要明确“依靠谁”。 中国有句老话叫“吃水不忘挖井人”,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就是要不忘根本,回报“挖井人”的恩情。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觉把群众观点融入到工作中去,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当好人民公仆。
三要认清“我是谁”。“我是谁”是立场问题,弄清“我是谁”,才能正确把握自身定位。要有“我将无我”的大境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计得失、不谋私利、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有“不负人民”的大作为。从小事做起,从当前做起,勇于担当、矢志不渝、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甘当人民勤务员;要有“秉公用权”的大规矩。始终做到依规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
四、要修心,把孟子的“义利观”作为“大丈夫”的道德之线,做一个追求正义、淡泊名利的人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价值,在二者不能两全,必须抉择的重要关头,不能苟且偷生,只能舍生取义。孟子义利观的实质,就是在社会倡导一种追求正义真理、遵循道德规范、反对见利忘义的一种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等传统美德。
首先,要善于寡欲。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 “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贪欲是腐败高发的源泉。领导干部一旦被贪欲所侵蚀、被物欲所左右、被权欲所控制,欲壑难平自然会引出祸端。古往今来,贪欲不知毁掉了多少人的功名事业,不知使多少人身败名裂。我们党内有些曾经十分优秀的领导干部,后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们所不齿的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其情形虽千差万别,但最终都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欲望,最后深陷于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其次,要摆正义利关系。新时期党员干部身处和平环境,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也要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关键时刻舍小家、顾大家,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大义与个人私利的矛盾面前,应当始终遵循义在利先的原则;在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面前,要始终遵循舍利取义的理念,舍个人之小利,取人民之大义,这才是共产党员正确的义利观。
五、要修学,把孟子的“笃学志”作为“大丈夫”的腾飞之翼,做一个谦虚好学、厚积薄发的人
笃学是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让思想认知厚积厚载。孟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学习论,在目的、内容、方法、态度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着名论断。他以流水作比喻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科”是小坑,流水遇到小坑,不注满是不会继续流向前去的。学习也是这样,只能逐渐积累,而不可随便逾越。他提出:“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强调学习要善于思考的重要性。还提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认为:学习仅仅做到“博学”与“详说”是不够的,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应该是既能博学多闻又能融会贯通,既能详细解说又能回归简约,阐明精髓。孟子主张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盲目迷信书本和经验,“不唯书,不唯上”,看重实践。此外,还有“一曝十寒”、“专心致志”等耳熟能详的劝学名言,自古以来即为笃学修身之人的治学标准。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当前,我们正身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面对执政为民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每一名党员干部要将学习作为一种持续的自觉行为和精神追求,作为加强政德修养、推动能力提升、增强服务本领的必要途径,努力学习掌握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通过学习的厚积,推动工作的薄发,服务社会的发展,建功全新的时代。
吴本军,男,生于1976年,现为山东省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职工。
吴本军同志致力于孟子思想研究,主张“大丈夫气概”是孟想的精髓所在,认为孟子的一生都在践行“大丈夫”精神,孟子倾其一生所讲的学问,即如何成为“大丈夫”的学问。先后撰写了《以大丈夫气概涵养党员干部精神之钙》、《以“大丈夫”品牌激活文化力驱动经济力》等文章,在《济宁日报》、《新邹城》等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